一、POS 经营数据分析(内在分析)
 
—— 50 VS 50 、 10 VS 90 、 30/70
 
【案例 1 】
 
A 连锁超市有各类门店数十家,以总店为例,有效流转商品数达 10000种,日均营业额 80 万左右。
 
在分析商品构成问题时,发现平均 5000 个单品实现了 40 万左右的销售额,这表明该超市商品构成有问题吗?
 
 
【解答】:50 VS 50
 
当然有问题!
 
——超市竞争的核心在于价格竞争,价格竞争的基础来源于单品的量化销售。现在平均 50% 的单品实现了 50% 的销售额,表明该超市的商品中什么都能卖一点,什么都卖不好,何来的量化销售?!
 
     没有量化销售,这家超市又何以和供应商压低进价,进价压不下来,它又靠什么去塑造低价形象,靠什么去和竞争对手竞争?
 
一言以蔽之,这家超市商品构成的问题在于:缺乏量化销售的 A 类商品;


 
 
【案例 2 】
 
该地另一家超市公司却出现了一个相反的现象:前几天,该超市总经理打电话过来说道:“我们超市在分析商品构成时,发现了我们 10% 左右的商品实现了 90% 以上的销售,这样 A 类商品很突出了,没问题吧?”
 
【解答】:10 VS 90
 
谁说没问题?—— 10% VS 90% 表明:
 
该超市当前的商品构成中,顾客的目的性购买太强(经分析,顾客仅认为该超市牛奶、食用油商品等有限品类不错、价格便宜,其他商品都不如竞争对手),到该超市来就只是为了购买这一两类商品,没有关联性购买,这直接导致销售毛利太低。
 
因此该超市面临的是:如何弱化顾客的目的性购买,优化其他类商品构成的问题。
 
上述 A 超市公司的商品构成由商品总部负责,在现场调查分析中,当问到商品构成有问题怎么办的时候?几乎所有采购业务人员及门店人员的答复竟都是:“引进新品,淘汰滞品。”
 
事实上,一个卖场的商品不好卖,首先要考虑的是商品的构成哪里有问题,而不是哪个商品有问题!试想,如果一栋楼不好卖,肯定是整栋楼的设计出了问题(对于我们超市来说,就是商品构成设计出了问题),仅仅抱怨砖不好是没有用的。
 
根据美国多家超市集团的现场实践,超市的商品构成中,如果达到 30% 的商品产生 70% 的销售的时候,才表明商品构成基本正常(因为 20% 商品产生 80%销售多数情况下仅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)